土壤修复,地下水通过絮凝沉淀+氨氮去除+电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
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土壤健康问题关乎我们每个人能否“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凝神聚力不放松,持续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近年来,合肥深入实施“土十条”,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源头把关,开展土地“绿色收储”,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有效保障了全市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壤环境安全。
原红四方场地修复项目通过评审
6月29日,走进祁门路附近的原中盐红四方化肥厂原址场地治理修复工程项目区,整个工地静悄悄,土壤上面植被茂盛。这里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日前通过省专家组验收。
该工程是全国污染地块修复试点工程之一,是我市第一个由政府主导修复的地块,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具体负责实施。“该地块占地面积约590亩,拟规划为商住用地,由北京高能时代环境公司(以下简称‘高能环境’)2020年7月初正式动土修复,2020年12月底完成全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异位修复污染土壤12.5万余立方米,同时抽出修复地下水25.2万余立方米。”负责地块治理工作的市土地储备中心负责人说。
土壤修复非常繁琐复杂。高能环境工程技术部经理闵玉涛介绍,针对地块不同污染物,他们采取了不同修复措施。比如对氨氮等易挥发污染物采用的是常温解吸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物采取异位固化稳定化工艺,以降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扩散。对地下水,则通过絮凝沉淀+氨氮去除+电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让抽出的地下水达标排放。
“我们按照现在土壤修复最严格的标准,即居住用地的标准进行修复。完工后,根据地下水的修复导则需要进行为期一年的环境监测。通过一年的监测,完全达标!最近省里已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并通过,等移出国家污染地块名录后,就可以进行后续的开发工作了。”市土地储备中心项目负责人说。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
近年来,合肥以土壤安全利用等为重点,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守护土壤生态环境。
只有“摸清底数”,才能把握科学决策的方向。“我们开展了全市建设用地、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及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土壤污染状况,深入落实受污染耕地‘防、控、治’措施。”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我市制定了2019~2021年度污染地块名录,将其全部纳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调整,与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制定、公布2019~2021年全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动态更新,要求各企业认真履行排污报告、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在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等周边开展监督性监测。
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推进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我市扎实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作,完成祁门路原红四方化肥厂(地铁站风亭区域)、明光电镀厂新厂区、原安徽晋煤金龙源化工有限公司等地块治理修复,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
与此同时,我市有序开展东部新中心马合钢地块修复。第一批次地块修复工作确保今年完成,将释放建设用地2497亩,第二批次8个项目修复工作今年内启动。
“我们利用信息化平台和重点建设用地遥感监管系统,定期跟踪监管全市污染地块及用地性质变更开发利用地块。”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相关负责人说,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开展了农用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了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
土壤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问题的解决也不会一蹴而就。下一步,我市将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及土壤监管联动,督促土壤重点监管企业隐患排查、自行监测,开展全市重点监管单位及工业园区周边监督性监测,实施垃圾填埋场土壤和地下水调查评估,助力打造城湖共生的生态名城。
(责任编辑:沈晔)
本文作者:董帝豪
本文地址:http://www.boyouhb.com/2060.html
本文来源:河南博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著作权归河南博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复制此段话)